“丹麦女孩”的故事细致又迷人,原本有机会可以变成一部好电影,但或许也是因为它的复杂,电影终究无法呈现真实人生中那最迷人的莉莉,只能隔靴搔痒,成为一部头重脚轻的可惜之作。
我是原著忠实书迷,先跟各位聊聊书的背景,主角是全世界首位变性人莉莉艾尔比(原名艾纳),同时也是位擅长画风景画的丹麦画家,某天因妻子玩乐心作祟,触发他内心深处的女性灵魂,两人之后便在哥本哈根与巴黎走跳,酣畅淋漓地过著波西米亚式的写意生活,期间莉莉也尝试动3次变性手术,却在1931年第4次的手术中,因子宫移植造成排异反应过世,生前自传“Man into Woman”虽已完成,当时并未获得广大民众注意,直到2000年大卫埃贝尔舍夫根据他们的故事改编成小说“丹麦女孩”,才重新获得瞩目。
细看大卫的改编小说,内容已和原本自传相差千里,连带影响电影的剧情,当然,毕竟不是纪录片,怎样改编都没关系,只是我认为改得不成功。
电影前半段描述年轻夫妻间如何恩爱,妻子要求丈夫变装顶替临时有事的女模时,画面仍紧扣我心,不免回想起自己阅读原文书时,莉莉写下:“我著迷于女装的轻柔,第一次我感到如此舒适。”演员艾迪瑞德曼精湛演技没话说,举手投足间散发著比女人还女人的优雅气场,行走坐卧的万种风情,让画面赏心悦目,但随著莉莉变性者身份逐渐跃出台面,电影剧情的结构和逻辑却变得松散薄弱,以下逐条解释。
首先,在莉莉决心成为变性者后,电影没能剖析夫妻2人情感的变化,也没透露出最终维系夫妻关系的到底是什么,想想看,当一个人拥有人人称羡的婚姻,事业前景备受看好,却在保守年代里选择追随内心渴望,做出当时代无人敢做,或者根本“没想到”可以做得选择,从心到身的过渡期间,他将要承载著多少复杂的心境转变?历经多少跌宕的转折?
电影并没有做到这点。
开头10分钟,艾纳便情难自禁表现出对女装的喜爱,演员情绪立刻变得很强烈,完全没铺陈,显得很唐突,虽然事后他有解释自己在年轻时期,就隐约感觉出自己的阴性特质,但光凭一句话就想撑起整部故事背景,无法切实地打进我心,在我看来,电影中的艾纳,几乎是一夜之间醒来,就下定决心要从直男变成直女,这设定已经不是他突然发现自己是个“女人”,反倒像是躲在暗柜很久的Gay,思前想后决定出柜,简直两码子事。
再来,当艾纳开始将女性衬裙穿在衬衫底下时,身为妻子的格尔达却表现一副稀松平常样,很不合逻辑,而艾纳在转变过程中与妻子的争执,片中也没有花很多笔墨琢磨,紧接就看到艾纳开始穿女装出门,导演将他在面临身体与心理的矛盾上,以不断换装和照镜子带过,对于夫妻俩各自的挣扎痛楚、心理变化、外界争议不多加深入,反倒流连于艾纳对服饰和身体的极致迷恋,让人视觉和感受渐渐疲乏。
既然主角在“性别认同”上的问题已彻底浮现,照理得拿出更大矛盾,但导演只是继续让情节如蜻蜓点水般行进,第1次手术结束、和妻子吵架、第2次手术,身份转换带来的困惑与孤独,导演用走马看花的方式潦草勾勒。
事实上,在艾纳自传“Man into Woman”中,他字里行间内最想强调的,除了是女性意识的启动,更多的是在他变性期间,与妻子为了庞大的手术费用几近破产的困境,还有手术完成后,一边尝到如化蛹为蝶般的重生喜悦,品味短短14个月最美妙的时光,一边却同时得面对艰难的社会认同,独自吞噬这两相矛盾下的心理煎熬。
可是,电影却只有呈现手术的痛苦,我相信对于艾纳而言,手术那种身体上的痛,与他荡气回肠的经验相较,根本是最“不痛”的一环,他甘愿接受手术,只为找回自己,才是书中的灵魂,电影却没有呈现到位,反而插入男女主角之后各自的恋情发展,但途中插进来的恋情,导演也没深刻描述,就像徒有波光潋滟的水面,水下的暗涌激流并未被提炼而出,真的非常可惜。
(★“udn星级评论”专栏内容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、摘编。)
电话:
传真:
邮箱:
地址: